莲池周刊版权信息

投稿邮箱 :bianji7@126.com

主管单位:河北省保定日报社

主办单位:河北省保定日报社

编辑出版:《莲池周刊》杂志社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1-0266

国内统一刊号:CN 13-1302/G0

期刊级别:省级

语   言:中文

周   期: 周刊

出 版 地:河北省

开  本: 大16开

投稿邮箱 :bianji7@126.com

在线办公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 : bianji7@126.com

地址 : 河北省保定市竞秀区东风中路1835号

网址: 《莲池周刊》杂志

[独家策划]重构劳动:境脉思维与儿童未来发展

时间:2022/05/28  点击:286


       

【摘 要】劳动教育存在于儿童真实的生活、实践和体验的境脉中,教师可以从文化境脉、物理境脉、个人境脉三个维度引导儿童进行劳动教育的价值体认、劳动课程的自我建构、劳动图景的创想学习,在劳动教育中提升儿童的核心素养,寻找适合儿童创想学习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创想学习;境脉思维;劳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10-0023-04

【作者简介】庄惠芬,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星河实验小学(江苏常州,213000)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

在立德树人的时代召唤中,我们一直在寻找一座五育并举、五育融合的通达之桥,而这座桥就是“劳动桥”。这座“劳动桥“立足儿童全面而自由的生长,突破劳动局限在技能型实践的视域,让儿童的劳动回归生活,在生活的境脉中认识世界的运转模式,习得适应生活的核心素养,获得抵达未来的通行证。“境脉”包括“情境”与“脉络”,即劳动教育发生的时空与劳动学习建构的脉络。笔者认为,儿童的大脑是嵌入身体的,而身体是嵌入情境的,因此,劳动教育一定是置身在丰富的情境中。境脉思维是指儿童在劳动的情境中结合自身的经验、情感、思维与记忆构成内部完整的世界。在重构劳动情境与劳动实践中,儿童不断与其内部世界发生意义,逐渐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

一、文化境脉:召唤劳动教育的价值体认

中国优秀的劳动文化往往以劳动情境中的实践为载体,对学生开展劳动教育,在劳动中涵养其品格与德性,在劳动中强健其身体与心灵,在劳动中使其获得审美与美感,在劳动中让其感受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感受人类对社会的创造,感受劳动的价值、意蕴、趣味和美好。

(一)真实的生活场景是儿童劳动之境

一是劳动转变教育观念。在儿童的劳动实践中,我们需要将劳动教育目标从传统劳动技能的习得转变为劳动素养的内化,需要将儿童对劳动的态度从被动要求转变为主动创新,需要将师生对劳动教育的工具思维转变为劳动的育人思想,需要将劳动教育的内容从单一主题向整合的问题解决转变。

二是劳动解决真实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基于真实问题开展劳动学习,在劳动中进行实践创新,在劳动中学会合作分享,在劳动中创造幸福生活。只有基于真实问题解决的劳动实践才能充分发挥其育人作用。

三是劳动参与真实体验。劳动的过程必定伴随着劳动者五感的打开。在劳动学习的境脉过程中处理获得的信息或者知识时,这些新信息和知识会与儿童自身的内在世界发生关联,促使儿童在劳动的真实体验中形成自我独特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样态。

(二)沸腾的生活改造是儿童劳动之脉

在劳动学习的文化境脉中,呈现个体与群体的行为、劳动者的身份认知与劳动学习经验建构之间的连锁反应。在积极而沸腾的生活改造中,儿童不断与自我相遇,把握个体行为模式、身份认知机制、经验建构方式,以及内在的交叠关系,更好地厘定劳动生活的内在意蕴,深化劳动课程的内在价值,促进儿童开启沸腾的劳动生活,沉浸于境脉式的学习中。

劳动是植根于相对真实的社会情境中的学习方式,儿童从中获取的知识具备实践性和情境性。这样的知识是可迁移的,学生可以将其融会贯通地应用于学校学习和日常朋辈生活中。劳动生活设计的取向一定有助于儿童身份的建构和学习内驱力的增强。

(三)关联的生活属性是儿童劳动之理

一是整体的劳动全属体系。劳动教育可作为必修课程纳入学校教育体系,视为一种培养“完整的人”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在学校的核心素养目标中,劳动教育的目标具有内隐性与全属性,劳动课程设计融入儿童生活中,渗透在多学科教学和日常生活中。劳动既贴近儿童的天性,也贴近生活和日常问题解决的需要,体现审美的过程,彰显劳动全属的特点。

二是立体的劳动实践过程。在实践中,劳动教育针对儿童的劳动立场,倡导用自觉的劳动态度直面未来的挑战;对于劳动的定位,强调的是劳动对于个体的存在性与表现性价值,在劳动的境脉中寻找自我实现的意义;对于劳动的旨归,抵达的是五育融合的关系属性,发展审美人格、创造性人格、科学性思维、社会责任感;对于劳动的领域,或许没有绝对的划分,但它一定是融合生活、契合实践并吻合儿童节律的,大致包含日常的自我服务性的劳动,倾向性的劳动职业启蒙以及劳动情感、劳动习惯的激发和养成,工匠精神与劳动技能的习得。

二、物理境脉:建构劳动课程的系统设计

我们在丰富的社会劳动境脉中实践公益服务,体验不同职业的感受,使用传统工具和工艺,体会劳动人民的艰辛与智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会团结的力量、协作的智慧与创造的自信。每一个在劳动、在创造的人都能从中得到启发,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将人生梦想化作现实。因此,劳动教育自古就是教育的关键要素之一,研究者和教育者需要综合考虑各方发展规律,系统构建劳动课程体系。

(一)确定“望远镜式”的劳动课程目标

如今“中国制造”已经遍布世界,“中国智造”的发展更令人期待,“大国工匠”“工匠精神”的提出正是基于这样的美好期盼。未来,学生不应把眼光局限于考一所好的大学、有一份体面的工作,还应用智慧的劳动去创造中国的未来。我们倡导的劳动教育目标“望远镜”有三部分组成:

1.目镜:劳动价值。

劳动教育的目標需要有明确的价值引领,让学生尊重劳动、珍惜劳动、热爱劳动,在劳动的过程中体悟劳动的价值,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真挚的劳动情感、积极的劳动态度和熟练的劳动技能。积极的劳动价值观让学生乐于每天参与班级的劳动实践,负责任地进行责任区的劳动担当,并能在日常的家务劳动、班级劳动、公益劳动和社会劳动中体会到劳动的愉悦与幸福,感受实现担当后的劳动价值。

2.棱镜:劳动情感。

芬兰教育家乌诺·齐格纽斯在1860年曾提出这样的观点:“孩子和青年应该充分熟悉并了解劳作不是一种枷锁和负担,而是一种美和光荣、一种幸福、一种对世俗生活的美好祝愿。”为了呵护学生对劳动的美好想象,我们需要在劳动的境脉中寻找到传统文化中的劳动风尚,并将其与儿童期待的劳动情意相结合,激发劳动可以创造美、创造未来、创造幸福的情感体验。

3.物境:劳动素养。

星河实验小学在日常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始终倡导并培育学生的劳动素养,如要求“星河娃”不乱扔垃圾,看到垃圾能捡起,做到卫生如厕、文明用餐和节约水电等。

(二)建构“三位一体”的劳动课程坐标

在面向未来重构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星河实验小学指向培养爱劳动、爱学习、爱生活、爱担当、爱创新的“幸福小当家”,站在整体育人的角度,打造家庭、学校和社会合作育人的坐标体系,确立了“培养幸福而完整的人”的劳动教育目标。

一是家庭场景中的“劳动π”。星河实验小学立足“星河娃”个人生活事务处理,注重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和良好生活习惯,引导他们树立自立自强意识。学校积极开展活动,做到周周有主题,事事有清单,通过云端授课的方式,让学生学习劳动方法,并在两周的时间内掌握相应的劳动技能,培养“星河里的劳动小达人”。

二是校园场景中的“扫除道”。“扫除道”,即清扫的哲学。学校“扫除道”活动在每周五举行,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启,共有六个流程:选择“道场”—定制“任務”—身体“力行”—发现“美学”—扫除“悟道”—劳动“美妙”。“扫除道”活动的价值,不光是清扫了污垢,还传递给师生一种信念:无论做什么,都须脚踏实地认真做好,再小的事,一旦彻底做好,便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三是社会场景中的“实验室”。劳动教育具有创造性,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一定蕴含着创新。学校创办“星河创想专利署”,创新劳动教育的内容、创生劳动教育的方式,依托FSC劳动实践基地,搜索适合“星河娃”开展实验的基地,精准对标,在校外创建N个具有普适性,可以供星河娃实验的旗舰版实验室,积极开展“100+创造行业”“100+创意制作””100+创新制造”等技术劳动、智慧劳动。

(三)建构错落有致的境脉育人范式

一是场景关联化。星河实验小学让劳动的境脉联结着儿童的身体与心灵,通过劳动场景与儿童生活的关联,以及劳动创造幸福的实现方式,形成劳动与现实世界、内心世界、未来世界的关系,产生与世界的延续和延展。

二是探究真实化。学校通过生活中真实的驱动型问题让儿童借助劳动实践、劳动创造调动学习的内驱力,培养儿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儿童能够对一个与自己相关的真实生活问题进行深入的劳动实践。

三是情意融通化。学校将劳动境脉扎根在有意义、有意思、有意蕴以及被需要的劳动实践中,引导儿童找到劳动兴趣的锚点,让儿童在劳动真实体验中不断建构幸福的劳动价值观。

四是学用创造化。儿童在劳动实践中,基于对劳动的理解、应用和创造,伴随着探索、合作,发展审美、耐挫、担当和责任等劳动素养,掌握真正的劳动本领。

五是劳动成果可视化。学生最后需要分享创作的劳动成果——虚拟或真实的产品,接受公众的评判和反馈。

三、个人境脉:打开创想学习的劳动图景

(一)在劳动情境中发出意义邀请

星河实验小学有33个创想学习劳动基地,当儿童带着问题、观念、情感走进不同的基地,会很快融入相关联的劳动学习情境中,通过联结、理解和探索,对“物”进行选择。在劳动场景中开启的学习更多聚合在儿童的情感孕育和经验建构上,强调个人境脉和文化境脉的影响,打破劳动、生活和学习的有限边界,重构在劳动生活中进行创想学习的独特范式。

(二)在朋辈场境中唤醒素养结构

真正的劳动教育有助于唤醒儿童的素养结构,这里的素养结构主要包括关联、层级、结构三个层面,形成素养结构既能涵育学生思维品质和德性品格的发散性、逻辑性、敏锐性、批判性,又能提升儿童的学习力、价值力。由于儿童学习具有境脉性与互动参与性,劳动创想学习使得个体与群体的互动交往、劳动场景本身的社会属性交融,形成了场馆课程中“场”与“物”的交融效应。在复杂的劳动学习境脉中,朋辈间的对话、探索、互动等行为以及带来的身份认知、经验建构不仅会出现在场景,还会穿梭在“场景—学校”“学校—社会”“社会—生活”的迁移、实践和验证中。

(三)在境脉体验中促进手脑合一

创想童年,智慧拔节,精彩的劳动生活聚焦学生的核心素养。星河实验小学通过创建主题劳动实践馆,把学校打造成一个学生梦想开始的地方,让儿童以创想的理念、向上的姿态,不断丰满羽翼,飞向更广阔的天地。星河实验小学分校的校园齐集创客空间、万物梦工厂、蝌蚪造物间、火星实验室、智豆创意链的“好奇工场”。儿童畅游神奇的场馆生活,既能激发智能和潜能,又能感受科技创新的魅力。

学校搭建交流与展示的劳动创造性实践平台,打破校际壁垒,传递创想理念,实现场馆课程共享。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创想、勇于创造,在实践中运用科技改变生活。

劳动生活赋予学生一个自由互动探究的空间,让儿童在互动行为中展开身份认知与经验建构,在劳动生活互动中实现身份认知的流动和经验建构的延伸。


本文由: 莲池周刊杂志社编辑部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莲池周刊杂志社编辑部

2022/05/28

上一篇:[独家策划]聚焦能力培养的未来课程设计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