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河北省保定日报社
主办单位:河北省保定日报社
编辑出版:《莲池周刊》杂志社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1-0266
国内统一刊号:CN 13-1302/G0
期刊级别:省级
语 言:中文
周 期: 周刊
出 版 地:河北省
开 本: 大16开
投稿邮箱 :bianji7@126.com
内容摘要:学前教育阶段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孩子”、“培养孩子什么最重要”一直是理论界和实践界不断探索的重大命题。
关键词:早期教育;课程纲要;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
原题:《新西兰早期教育课程纲要》评及启示
作者简介:张泽东,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部幼儿园园长培训中心副研究员,教育学博士(吉林 长春 130024);刘梦圆,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育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内容提要:学前教育阶段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孩子”、“培养孩子什么最重要”一直是理论界和实践界不断探索的重大命题。以“学习故事”为实施载体的《新西兰早期教育课程纲要》从终身教育理念出发,关注学习者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认为早期教育不仅要为儿童进入小学做好准备,更需要培养他们面对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健全人格和有助于学习的心智倾向。因此,责任、兴趣、习惯、主动性以及体验、表现和创造美应成为当前多元社会文化背景下学前教育阶段儿童培养的核心素养。
关 键 词:新西兰 早期教育 课程纲要 核心素养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青年课题“幼儿园园长任职资格制度研究”(课题编号:EHA130390)。
2014年,我国教育部提出“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与此同时,在国内学前教育实践领域掀起了一股旨在关注儿童品格和能力培养的新西兰“学习故事”热潮。然而,在与一线幼儿园园长和教师的交流中发现,在学前教育实践中往往过于追求“学习故事”的工具取向,对“学习故事”培养儿童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却并不明晰。深入分析1996年出台并经过20余年实践后于2017年新修订的《新西兰早期教育课程纲要》(简称“早期课程纲要”)的制定背景与主要内容,不仅对“学习故事”的实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反思我国学前教育领域探索“培养什么样的儿童”、“儿童应该具备哪些核心素养”具有更加深刻的理论意义。
一、“早期课程纲要”的制定背景
(一)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重要影响
为了满足各成员国对教育质量进行比较的需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于1987年启动了“国家教育系统发展指标”(Indicators of National Education Systems,简称INES)项目,此项目包含对学生成就领域的研究,聚焦学生素养。[2]在INES项目的基础上,OECD又先后启动了“跨学科素养”项目、“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Com-petencies:Theoretical and Conceptual Foundations,简称DeSeCo)项目等。DeSeCo项目旨在研究“在国际和跨学科背景下,通过与科学界的密切合作,共同开展素养的界定、概念化和测量研究,在争议问题上达成共识,为现有的和未来的素养相关研究项目提供基本的理论和概念参照框架”。[3]
此后,OECD在早期教育与保育方面进一步拓展素养研究,并于1996年召开以“全民终身学习”为主题的教育委员会部长级会议。“全民终身学习”会议具有广泛和全纳的特点,推动了OECD早期教育与保育政策专题调查活动,指出政府应该鼓励包括幼儿在内的每个人都要进行积极的终身学习,增加优质的学前教育机会,聚焦幼儿培养的核心素养进行学前教育改革。当今国际领域最著名的核心素养研究框架,无论是国际组织还是特定国家,均基于终身学习理念。[4]目前,已有不少国家将核心素养纳入课程改革中,新西兰作为OECD成员国之一,其“早期课程纲要”在制定过程中吸收和借鉴了OECD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从终身教育理念出发,关注学习者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从儿童的学习品质出发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从不同角度考虑儿童的学习目标与学习结果,为0~5岁所有儿童提供一体化的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课程模式。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全纳式早期教育追求
新西兰位于太平洋的西南部,是个美丽的岛国。毛利人在一千多年前来到这里成为首批土著居民,并用波利尼西亚语“Aotearoa”为它命名,意思是“白云朵朵的绿地”。1840年,新西兰成为英国王室管辖的一个殖民地,1907年成为英国的自治领地,直到1947年获得完全自主,成为主权国家。新西兰官方语言为英语、毛利语,总人口约488万,其中欧洲移民后裔占74%,毛利人占15%,亚裔占12%,太平洋岛国裔占7%(部分为多元族裔认同)。[5]新西兰悠久的历史、多元的人口类型铸就了新西兰社会文化的多样性,基于历史发展特点和人口构成状况,提倡人人平等、言论自由,平等而自由的社会氛围为教育公平奠定了基础。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新西兰建立了第一个早期教育机构,此机构以服务弱势儿童为首要目的。随着早期教育的不断发展壮大,该机构对所有儿童在心理和教育方面的促进作用、对家庭教育的支持作用得到广泛认可。随着社区、家庭对早期教育需求的不断增长,早期教育机构的数量及种类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为了满足不同文化背景家庭对儿童早期教育的需要,早期教育机构数量不断增长,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新西兰早期教育机构主要有六类:全日制托幼中心、为3~5岁儿童服务的幼儿园、由家长主导的社区型游戏中心、家庭式幼教机构、毛利语幼教中心、远程函授学校。这些机构承担着新西兰0~5岁儿童的早期教育任务,每类机构都根据自身的理念与特点制定了独特的课程方案。[6]但是,长期以来新西兰一直缺少一个统一的指导性的早期教育课程方案。其中,毛利语幼教中心向毛利儿童传递毛利文化、价值理念以及传承毛利语言;太平洋岛国文化社区以早期教育为媒介,支持家庭保持自己的语言和文化活动。种类繁多的学前教育机构满足了不同社会群体的学前教育需求,但同时也带来学前教育质量的参差不齐。而且,不同类别的学前教育机构有着不同的培养目标指向和任务,对于“培养孩子什么最重要”也持不同观点。不过这些机构为包括毛利族人在内的所有孩子提供了平等的教育机会,促进了多元文化的融合和教育公平,尤其是为新西兰“培养孩子什么是重要的”提供了碰撞的前期基础。
新西兰在国家层面越来越意识到自我身份认知、文化、语言及学习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要性,并致力于解决儿童成长在一个多元文化社会中所面临的问题。为了确保早期教育机构中的儿童学习机会不因性别、地域、种族、文化背景等受到限制,并保证全国儿童都能接受质量均等的早期教育,新西兰政府从尊重毛利儿童和其他移民儿童、重视文化多元性的视角出发,提出“重视儿童当下生活”的教育理念,制定统一的课程纲要,更新早期教育理念,提升早期教育质量,同时体现出OECD在早期教育与保育方面所倡导的全纳式教育理念。1993年,新西兰教育部组织研制了“早期课程纲要”,经过与早期教育相关群体和个人长时间的磋商、调整,最终于1996年正式颁布。该纲要于2017年进行了修订,但其核心观念、四大教育原则与五大发展领域仍未改变。此课程纲要旨在为儿童在多元文化社会背景下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一体化的高质量课程,为各类儿童早期教育机构提供课程实践参考。[7]
本文由: 莲池周刊杂志社编辑部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莲池周刊杂志社编辑部
2019/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