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池周刊版权信息

投稿邮箱 :bianji7@126.com

主管单位:河北省保定日报社

主办单位:河北省保定日报社

编辑出版:《莲池周刊》杂志社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1-0266

国内统一刊号:CN 13-1302/G0

期刊级别:省级

语   言:中文

周   期: 周刊

出 版 地:河北省

开  本: 大16开

投稿邮箱 :bianji7@126.com

在线办公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 : bianji7@126.com

地址 : 河北省保定市竞秀区东风中路1835号

网址: 《莲池周刊》杂志

高考诗歌鉴赏对阅读教学的几点启示

时间:2019-06-10  点击:775


       

范海针

【摘要】? 日常的阅读教学比较简略,学生课堂思考的时间不足,学生的理解、概括等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有效训练,学生的课外阅读少,视野与知识面狭窄,对主要文学艺术手法等语文知识的把握不透,致使学生的语文素养不高,艺术品鉴能力低,考试成绩不理想,为提高学生的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阅读教学需重视学生自我思考理解的过程与概括能力的训练。

【关键词】? 阅读教学 自我理解 拓展阅读 概括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3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 A ? ?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01-138-01

一、学生解答诗歌鉴赏的现状

高考诗歌鉴赏是一根难啃的骨头,年年高考备考花时不少而见效甚微。看看2016年广东(平均5.8)和湖南(平均6.7)两省诗歌鉴赏题的平均分就明白了。教师用尽浑身解数地教,从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意境、思想、表达技巧到提问方式的变化等,凡教师能找到的知识与技巧,教师们都悉心传授,但結果却不理想。

一般的症结所在:学生们没有深入理解和咀嚼诗句内涵,浮在字词与意象表面。如鉴赏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的尾联就只看最后一句,而没有品味整个尾联的内涵,没有读出白居易最喜欢在钱塘湖白沙筑造的堤坝上、杨树的绿荫下赏春游玩的情趣,鉴赏浮在字词的表面,理解粗疏浅漏,所以得分很低。

此外,学生对诗歌等文学作品艺术手法的理解认识也不够深刻通透。见景就以为写景抒情;看到直陈心志就认为直抒胸臆。何为借景抒情,何为直抒胸臆,学生对这两种艺术手法的本质特征并没有深入认识。借景抒情则必定有景有情;直抒胸臆则要有直接抒发的臆。学生对这些艺术手法没有充分认识,所以答题容易出错。

二、诗歌鉴赏对阅读教学的几点启示

启示 一:阅读教学应着重于学生自我思考理解这一“学”的过程,而非学生“学”的结果

为什么解答诗歌鉴赏时,学生们没有深入理解和咀嚼诗句内涵而浮在字词与意象表面,这与我们平时的阅读教学习惯密不可分。现时的阅读教学,教师们普遍对教学的过程作了太多的简化。无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人物形象与主题思想的把握、或艺术手法的品鉴,从提出问题到呈现答案,也就不过十多二十分钟的时间,教师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品味与合作探究,时间一到,学生回答不出,就越俎代庖,帮学生分析或直接呈现答案。学生“自我”学的过程没有充分开展,思维没有得到训练,得到答案的方法和规律没有习得。换而言之,学生的鉴赏能力没有提高,只是得到了一条条现成的“鱼”而非“渔”技。因此在解答高考诗歌鉴赏题时,浮在诗句字词或意象的表面,难以深入理解和咀嚼诗句内涵,而导致得分率低。

启示二:对主要的文学艺术手法,要让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

《新课标》“课程目标·阅读与鉴赏”部分明确要求学生“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可见,阅读教学不能少了对文学艺术手法的研习、把握。很多时候,学生在解答诗歌鉴赏题时屡屡出错,这从侧面说明,师生对主要文学艺术手法的重视程度不够。或许正如某些教师所言,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们都错误地把学生阅读学习的任务定在了课文内容本身,而不是把任务定在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上,以致学生对文学艺术的表现手法一知半解,对作品的素材内容、表现手法与思想主旨三者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深,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没有得到相应提高。

著名语文教师王荣生认为:“语文课程内容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定篇……;二是‘语文知识,包括事实、概念 、原理、技能、策略、态度等;三是‘经历……语文课程内容的上述三个方面,应该具有确定性。”文学艺术手法属于语文知识范畴,阅读教学要深入研习、把握主要文学艺术手法应是确定的。抓住了作家创作的窍门与规律,方可提高学生文学艺术鉴赏的水平,在阅读与鉴赏时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

启示三:要拓展阅读,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素养

正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学生的阅读量大了,知识面广了,素养提高了,学生的文学艺术鉴赏水平自然也跟着提高。这道理知易而行难。为了应付大大小小的考试,教师忙于试题的讲解与点拨,学生疲于无休止的试题演练。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引领与指导少;学生也极少花时间与精力阅读课外书籍以涵养自己,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学生的知识面狭窄,品鉴能力差也就显而易见了。而且课程标准也“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因此,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头脑才是教学的正道。

启示四:要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概括能力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其重要性为古今众多大方之家认同。孔子说“一以贯之”(《论语·卫灵心》),萧统说“略其芜秽,集其清英”(《文选序》),韩愈说:“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韩昌黎文集·进学解》)等都道出了阅读要重视概括能力。学生出现解答诗歌鉴赏题“西湖好处有哪些?”只提取诗句中字词或意象作答现象,就是概括能力不强,只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没看到统率其中的“理”之故。

“语文能力的基础是概括。”学生概括能力不强,语文学习的效果必定会事倍功半。而且“从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这也是《新课标》课程目标·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部分对学生的要求。因此,我们要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对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正如《学习与发展》一书所言:“我们在培养中小学生语文能力时,要自始至终地突出对其概括能力的训练”。

[ 参? 考? 文? 献 ]

[1]《语文教学通讯》(2014.5A.P23).

[2]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性及其面临的问题》(《语文学习》2009.9).

[3]《学习与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本文由: 莲池周刊杂志社编辑部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莲池周刊杂志社编辑部

2019-06-10

上一篇: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对策探讨
下一篇:2018年高考英语一、二阶段复习策略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