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池周刊版权信息

投稿邮箱 :bianji7@126.com

主管单位:河北省保定日报社

主办单位:河北省保定日报社

编辑出版:《莲池周刊》杂志社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1-0266

国内统一刊号:CN 13-1302/G0

期刊级别:省级

语   言:中文

周   期: 周刊

出 版 地:河北省

开  本: 大16开

投稿邮箱 :bianji7@126.com

在线办公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 : bianji7@126.com

地址 : 河北省保定市竞秀区东风中路1835号

网址: 《莲池周刊》杂志

[独家策划]未来学校的本质理解和应然样态

时间:2022/05/07  点击:265


       

【摘 要】社会的不断发展对未来学校教育提出新的要求,促使育人边界不断被打破。面向未来,学校应当更加明确自身存在的价值是激发和保护每一个来到校园里的儿童的好奇心,帮助儿童学会思考与创造。为此,未来学校应该在治理生态、课程样态、文化样态和资源样态等方面不断地创造和生成,引领最接近未来的儿童走向创造深处。

【关键词】未来学校;学校样态;管理育人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10-0013-03

【作者简介】陈文艳,江苏省扬州市梅岭小学(江苏扬州,225300)校长,高级教师,教育部第二期中小学名校长领航工程成员,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

近年来,“黑天鹅”“灰犀牛”式的变化在文明、技术、制度与知识等各个领域相继出现,预示着世界将进入一场复杂而深刻的转型和创新。对于教育,同样如此。

2020年被人们视作育人边界不断被打破的“在线教育元年”。在对“高质量教育体系如何深入”的当代诘问中,未来学校将嬗变为何种样态?我想,在描摹未来学校建设图谱的时候,创造应该是一个核心力量,那么如何才能让学校不断抵达创造的深处呢?笔者以为,如果从人的本质是通过思考与创造通向更加美好的生活来理解,未来学校的样态有两层要义:一是不断抵达,具有方向感;二是不断出发,具有重塑性。学校样态总是在不断抵达与不断出发中不断创造,即始终处于一种永未完成的状态。

一、越未来越本来:未来学校的本质理解

哲学家说,“未来,是人心当中伟大愿景的复刻”。回顾人类思想发展史,伴随着对“人是什么”的理解,哲学家做出了深刻而又精彩的思考。其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不仅经历了理性、非理性以及对理性的反思阶段,也经历了静态的、动态的、抽象的以及现实的理解,借用卡西尔的观点,“人的本质不能从实体性来定义,而只能从功能上来定义”。在卡西尔看来,劳作是人的功能之一,这里的劳作是创造的意思,进一步说是用符号创造文化的活动,人便是在这种创造中不断塑造自己。

回到教育的语境,教育就是帮助人类不断创造新的符号,以此一次又一次地重塑自己。面对真正的信息化“原住民”,研究者和教育者不斷进行MOOC翻转课堂、电子书包等技术层面的探索,试图开辟跨学科的路径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教育的未来在于回归儿童本身。作为教育人,需要时刻站在教育的原点思考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越未来越本来”的思维方式去认识学校、学科以及学习,不断创造、不断复刻人心中的伟大愿景。

基于此,未来学校应当更加明确自身存在的价值是保护和激发每一个来到校园里的儿童的好奇心,并帮助他们学会思考与创造。未来学校的基本特征是从学生的生命本色出发,为学生提供成长的环境和发展的引导,以帮助学生获得连续的生长经验,让学生不断创造自我、完善自我,最终实现生命的整体发展。换言之,也就是呵护每一个学生“爱提问”的天性,让他们不断接近最完善的自我,实现自在而全面的发展。这也是江苏省扬州市梅岭小学对未来学校新样态的本质理解。

二、何以而向:未来学校的应然样态

在历史与现实之间,人类自身的实践活动始终在不断地创造和生成。因此,未来学校的实践与发展也是以动态的方式不断进阶。笔者以为,未来学校应在治理样态、课程样态、学习样态和资源样态等方面,不断抵达而又不断出发,这种永未完成的特质,既是方向也是未来学校的应然样态。

1.不断迭代的治理样态。

未来学校的生态治理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管理的地方在于它的育人价值。具体来说,学校生态治理意味着教育生活的打开与重塑,意味着对美好的追求与超越,意味着对教育生活价值的审视与提升,意味着在打破平衡后寻求新的平衡、在重建系统中衍生新的系统。这种“打破”和“重建”撬动的是对更多关系的思考和安放,是对真实问题的发现和突破,是对人的尊重和发展。它的最终目的是赋能于人,实现管理育人功能。

梅岭小学的发展经历了三次行政区划调整,每一次调整都给学校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学校发展规模和与之匹配的组织结构之间的冲突,这对整个学校的生态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基于学校生态治理的核心内涵和价值追求,从2008年开始,伴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为了适应学校发展的需求,学校不断探索并建立了完备的运行系统,以解决学校当时的发展问题并支持学校的未来发展。学校管理模式的探索从传统的“金字塔式”架构到“扁平化”的“三级—系统”模式,再到集团化、后集团化办学模式,最后到“大平层—事业部式”架构,治理样态不断地迭代升级。学校最新设计的“大平层—事业部式”管理架构,将传统的分割式管理变为以事业部为核心,由决策层、服务层、协商层共同支撑的学校管理组织样态,更好地将管理者凝聚在一起来满足学校决策的需求,为学校更具活力、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未来学校的治理应该着眼于通过不断迭代的治理样态赋能学校可持续发展,更加凸显治理的科学性、专业性以及文化性。

2.不断促生的课程样态。

未来学校的核心目标依旧指向促进人的发展,而学生的发展离不开课程与课堂的相互促进。从“给学生带得走的能力”“只有课程标准”“如何回到儿童”以及“时光轴:小学生自主学习支持系统建构”等一系列变革主题中回溯梅岭小学的课程与课堂相互促进的变革历程,并不断地从鲜活的研究案例中洞察培育核心素养和重构学习生活的重要意义,我们能够初步窥见不断重构适应未来的课程与教学样态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可行路径。

梅岭小学聚焦以课程与教学改革为核心的未来学校新样态的重塑。2016年,学校成功申报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在此基础上,学校聚焦“时光轴:小学生自主学习支持系统建构”这一核心命题,推进学校课程与课堂相互促进、相互发展;探索研究不同学科、不同学段面向未来的新型自主学习课堂教学范式、教学流程、实施路径和教学评价;通过对“时光轴”核心概念以及立意的生发,推出《梅花引上觅光阴——我在梅岭经历的100件事》;构建了适应未来的课程实施保障体系;等等。

未来学校在课程与教学的改革方面重在帮助学生自我建构一系列连续的经验,以此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最温暖的支持”。

3.不断弥散的文化样态。

从文化取向上观察学习,学习是一种文化行为,只有在合适的土壤里它才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这个土壤就是支持型的学校文化。学校文化由外而内的构成是:物理空间—人的活动—内在精神。内在精神源于对儿童的信任与尊重,是凝聚学校文化的重要力量,在此基础上学校文化才能构成有机整体,呈现出应有的深度,为学习样态的升级、学习文化的生成提供丰沃的土壤。

未来学校文化的涵养规律遵循从物到人,由外而内不断弥散的状态,主要是从学校文化、班级文化和学科文化三方面共同孕育。就学校而言,既包括精神层面的实践,如构建自主发展的育人目标、“向着未来生长”的教育理念等,也包括物质层面的实践,如建设“自主学习步道”等。就班级而言,构建学生自主管理的班级文化,让学生参与并成为班级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就学科而言,传播“学习即生长”的理念,以重新“发现儿童”为契机,认识并积极运用儿童自身所储藏的发展能力,培养儿童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等。

未来学校的学习文化具有弥散性,学校文化、课程文化、班级文化等共同构成学校的文化生态系统,形成育人合力,促使文化的力量扎根未来学校教育。

4.不断融合的资源样态。

学校资源的样态分布与开发情况和学校的发展目标息息相关,这些目标是未来学校发展的逻辑与情感的力量。对于任何一所学校而言,治校是为了带领师生通往未来美好的教育生活。所以,梅岭小学把组织变革的核心聚焦于如何通过资源的整合,提升师生的学习效率和工作效能。

2009年,梅岭小学启动了“常春藤”教师专业发展学院的校本研修活动,在随后的几年中,从“常春藤”教师专业发展学院扩展到“常春藤”班主任学院、“常春藤”管理学院以及“常春藤”家长学院共同构成的“常春藤”校本研修体系。其核心在于聚集与学校发展紧密关联的几类人,从校本研修的角度,开展基于“常春藤”校本研修的内容、方式、体系以及制度建构。在未来,学校还将呼吁更多相关教育主体积极参与其中,打造更为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校本研修体系;在环境资源的建设方面,梅岭小学不断深入探索“空间即课程”理念,促进课程与环境相互融合,以此更好地支持学生自主学习。

未来学校在资源方面,应该以积极健康的姿態开发新资源、整合已有资源,为未来学校的持续生长提供营养。

三、创造深处:未来学校的精神复刻

教育是复演人类文化以培养适应未来的精神个体的活动,但这种“复演”不是机械地重复,而是贴合时代与个人特点的升级与创造。没有人怀疑“人是在创造中不断塑造的自我,是一种自身进行自觉创造性活动的产物”。不管未来以何种形态变化,学校需要做的是回到马克思说的“现实的个人”,把每一个生命当作理解的逻辑基点,在完整与生动的世界中帮助学生发现自我、理解自我并塑造“更好的自我”。

这是一个融思考与创造的时代,人类始终在思考与创造中不断塑造自我。对于生命来说,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于未来学校而言,这是一个根本的使命。未来学校存在的原因和价值是帮助每一个来到校园里的学生更好地思考与创造,这是生命永恒的精神面向,也是学校永恒的价值锚点。


本文由: 莲池周刊杂志社编辑部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莲池周刊杂志社编辑部

2022/05/07

上一篇:[独家策划]未来教育视域下的四种学习样态
下一篇:[独家策划]未来学校的价值坚守与教育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