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池周刊版权信息

投稿邮箱 :bianji7@126.com

主管单位:河北省保定日报社

主办单位:河北省保定日报社

编辑出版:《莲池周刊》杂志社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1-0266

国内统一刊号:CN 13-1302/G0

期刊级别:省级

语   言:中文

周   期: 周刊

出 版 地:河北省

开  本: 大16开

投稿邮箱 :bianji7@126.com

在线办公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 : bianji7@126.com

地址 : 河北省保定市竞秀区东风中路1835号

网址: 《莲池周刊》杂志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地理新高考有效备考策略研究

时间:2019-04-20  点击:1012


       

叶克鹏 郭剑峰

编者按:教育部推行的“新高考”在部分省市经过多年的试验已成功摸索出一套适应新形势下的高考新模式,彻底打破了一考定终身的局面,同时针对学生偏科的现象进行改革,取消了文理分科。随着高考改革的逐步深化,2018年全国又有部分省市进入新高考序列。为此,本刊从今年第一期开始,在新高考模块中开设省区专栏,陆续刊载已进入新高考模式的省区在新形势下的备考复习、教学探索和经验,希望给后续进入高考新模式的各省区广大读者、作者提供更多信息,助推新高考模式的深入推行。

摘    要: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推进和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理念的不断深入,浙江省地理高考选考的备考策略也随之需要调整,有效的地理选考备考策略离不开对新高考的研究。文章在对一线高中教师和在校学生调查和访谈的基础上,通过分析高考改革后地理选考备考策略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学科核心素养对地理教育实践的指导进行探索,提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理念的地理选考备考策略。

关键词:新高考;学科核心素养;备考;策略

一、了解现状知方向

教育领域深化改革的同时,浙江省的新高考制度也在进一步推进。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作为改革着力点,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是浙江高考综合改革的目标[1]。根据《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新的高考制度实行考生自主确定选考科目,根据本人兴趣特长和拟报考学校及专业的要求,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等7门设有加试题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中,自主选择3门作为高考选考科目,并拥有2次考试机会。同时,考生可选择其中较为满意的成绩作为高考录取成绩。高校则根据各专业学科发展需要提出相应的选考科目种类和数量,结合其他选拔条件要求,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由此,打破“一考定终身”的机制,增加学生的自主选择性,分散考试压力,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高考改革的日益深化,不仅表现在考查内容和考查方式方面,更表现在考查重心和教育方式方面,传统的备考策略与当前的育人要求偏差逐渐增大。而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新高考地理备考策略能更加全面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更好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通过对近三年来浙江省高考招生选考地理试卷的研究,笔者发现试卷的一大特点就是侧重对考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本文随机选取温州市部分普通高中为调查对象,通过对正在进行地理选考备考教学的一线教师和复习迎考的学生进行调查和访谈,深入了解到现阶段选考备考的一般方式和方法,如教学计划安排、课堂教学方式、学生作业反馈、考试评价等方面,总结分析目前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二、解读变化明趋势

1.选考试题变化概况

新高考改革后,浙江选考地理试题的组成由学考要求的70分和选考要求的30分两部分组成。学考要求部分的试题难度值相对较低,选考要求部分的试题难度值相比老高考试题的难度则有所提升。新高考试题的最大变化还在于进一步渗透核心素养理念。地理核心素养是地理能力、地理方法、地理观念和地理思维的凝练与升华,地理核心素养具有统摄力等特点[2]。能够体现地理核心素养的优秀地理高考试题,应该具有起点低、重心低的特点,应该立足基础、突出主干,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核心素养的重要性[3]。

纵观改革后浙江高考选考地理试题,既起到评价学生能力、水平和素养,发挥高考选拔人才的功能,也契合新课程改革精神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浙江选考地理试卷中学考部分的试题灵活且贴近生活,综合考查学生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思维;选考部分的试题一般以小区域为切口,思维量大,综合考查区域中某些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成因、发展变化和影响等。试题提供的参考答案突破所谓的“答题模板”,体现对整体性、差异性、人地和谐观等地理学的核心观念考查,重点旨在考生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理解。同时,试题还更多地将地理原理、规律与日常生活、社会活动紧密结合,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实践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例如,2017年4月的试题比2016年10月的试题更加强调回归地理基础知识,关注人地和谐。总体而言,新高考地理试题更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逐渐摆脱纯理论争论,始终贯彻人地关系主线,引导学生树立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地协调理念。

2.选考考试标准解读

选考考试说明除了有对知识的考核要求,还有对学科能力和品质的考核要求。考试说明明确提出:“地理学科命题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些内容要点的落实过程中,还应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从而积累并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这些无一不在强调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作用,强调要求学生在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四个方面全面发展,相辅相成。

三、剖析问题找不足

1.新高考突出了素养立意和能力考核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理念不仅强调地理知识与技能,也强调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方法与能力,关注知识和技能的生成过程,重视学生的体验、探究与理论升华,强调学生在此过程中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此,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应渗透到其课内外学习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目前浙江省的高中学校大多是寄宿制,对绝大部分高中生而言,课堂学习、校园生活占据了其主要时间。从这个角度来讲,课堂应是渗透地理核心素养的主阵地,也是提升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主阵地。即使在选考备考阶段,教师仍需重视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1)备考需重视知识的自主建构。选考备考时的课型大多为复习课,此阶段学生已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储备,他们缺乏的往往是知识的“唤醒”与知识体系的构建。根据地理学科四大核心素养的内涵,这样的课堂最需要教师基于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创设较为贴近学生生活认知的情境,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探究空間,从而引领学生构建适合自身需要的知识框架,弥补自身能力不足,发展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2)备考需加强学习的自我体验。地理是一门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需要切实体会,亲身体验或者带入情境的印象远比看到或者听到某段文字描述更加深刻,触动也更加深远。受时间、师资和硬件设备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身边简单或熟悉的地理事物来营造相应的情境,留足课内和课后时间,让学生去观察、实践和思考,捕捉内心的情感流动,获得真实的地理思维,从而树立较为科学的人地观念。

(3)备考需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新高考改革后,有很多教师发现传统备考策略的不足,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却常出现偏差,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教师教学理念并没能及时更新。因此,应引导教师在教学中科学设置教学进程、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全面评估学习状况,在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紧扣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在其内涵的指引下循序渐进,逐步向适合新高考的备考策略转变。

2.传统备考策略存在的问题

新高考改革后,不合理的备考策略可能会产生许多问题。下面通过案例的方式来说明。

(1)重解题能力,轻地理实践。

到容易题中,原因是以前的教材版本对“薪柴”有过表述。但随着浙江省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省内已几乎没有家庭或企业使用“薪柴”,考生缺乏相应真实体验和认识,再加上现行教学对此也没有涉及,造成考生无法判断出“薪柴”属于可再生资源的一种,错误也就不可避免。因此,在选考备考阶段,教学如果缺乏地理核心素养的指导和引领,就很容易变成“满堂灌”的习题讲解课,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信息。教师教学强化解题所需的知识与解题技巧,从应付考试来讲是有效的。但由于学生缺乏实践感知与认知体验,对知识的内化做不到位,也就很难进行知识和能力的迁移。

(2)重知识讲授,缺区域认知。浙江省选考试题对区域定位的要求并不高,甚至颇为宽松。区域定位是为了有助于了解该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是分析区域特点的基础工具之一。区域认知内涵不仅是确定某一区域的位置,更是在此基础上运用整体性的综合思维,对区域展开分析研究。但在传统备考中,学生往往误认为需要精确识记地理位置,记忆区域特征,将没答好综合题的原因归结于背得不够扎实。这样仅为了解题而学习的区域认知,最偏离区域认知的本质。

这组试题要求考生具有较好的区域认知素养,对我国的区域差异有较深理解。考生自主通过表格材料提供的最冷月均温(1月)为-2℃,判断出该地位于我国的华北地区,再结合该农作物有越冬生长的特点,才能分析出该农作物为冬小麦。因此,如果不能将区域特征(此题为气候要素)与真实情境(此题为农作物习性)相结合,考生就无法做出正确判断。

(3)轻情感体验,少人地观念。环境问题、自然灾害和城市化等问题,都是学生耳熟能详的地理现象,很多教师在新课教学时,都能很好地利用材料创设良好的情境来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但在备考过程中,教师往往会舍弃掉这些情感培养的好素材,追求所谓的“以考定教,精准复习”,造成学生情感体验有限,从而难以对学生人地观念的影响产生深层次影响,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动力在枯燥的“地理知识讲解课”中匆匆流逝。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新课的情感体验是初体验,复习课的情感体验才是正式体验甚至更容易升华,这对于调动学生的思维主动性所起的作用很大。

(4)少自主探究,缺综合思维。核心素养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缺乏地理核心素养支持的课堂,教师已然成为课堂的主导,课堂多采用教师单方面发声或者师生问答式交流,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交流、学生独立思考、学生主动探究的机会十分有限,造成学生综合思维能力较弱。

教师对地理学科素养尤其是地理核心素养理解不到位,對新高考解读不够。在课堂教学中讲授多、探究少,让学生记忆多、思考少,忽视了学生思维的培养,也忽视了学生深度学习能力的培养。有时候往往是以练代教、以考代学,备考缺乏有效规划,对选考试题研究浮于表层等都是导致新高考备考中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

四、研究方法定策略

地理核心素养的落实必须结合地理学科课程[4],地理学科课程目标的达成也要借助于地理核心素养理论的指导。因此,基于地理核心素养,提出以下几点地理选考备考策略。

1.加强学习,理解素养内涵

学校层面,提供良好的条件引导鼓励教师积极学习研究核心素养尤其是地理核心素养的相关理论。教师层面,认识地理核心素养对于地理教学和学生选考的重要性,充分理解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尝试应用。总之,对核心素养的学习要做到理念引领、政策导向、资源整合和实施调控的全面覆盖。

2.研究试题,把握考试方向

由于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浙江选考地理试题的呈现方式、难度、考查重难点等或多或少发生了变化,备考策略的精准制定需要充分了解选考试题特点之后才具有较好的针对性。教学时,还需结合学情,把握备考教学的方向与难度,既避免过分深挖造成时间精力浪费,也避免过分轻视造成措手不及。

3.创设情境,树立人地协调观

树立人地协调观是地理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高中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在复习备考阶段,教师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方法与策略来培养和提升学生人地协调观素养。进行地理实验、考察和观测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但是目前受到各种限制性因素的影响,建议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空中,采用创设情境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树立人地协调观。

以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为例,洞庭湖湿地经历了过度开发—出现问题—合理开发与保护的过程。远在湖南的湿地对温州学生来说过于遥远,即便是课堂上利用视频、图片这样直观的方式来刺激,也总是让学生有距离感。此时,教师如果选用本校周围的河流湿地来创设情境,设计问题:河流发生了哪些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你喜欢这样的变化吗?为河流的宁静生活出谋划策。学生的感受将从视觉到听觉到触觉,怎么会体验不到“人地和谐”的重要性?

4.课堂留白,鼓励合作探究

基于核心素养的地理备考课堂是能充分尊重学生和教师的课堂,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都应该真实有效[5]。这样的高效课堂,需要教师尊重学生,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认真引领,抓住问题的核心,设置活动,留足时间给学生思考、讨论和探究,让学生自己从“已知”生成“新的已知”。这样的生本课堂,需要学生跟进教师的课堂目标和教学设计,大胆质疑,小心求证,及时发现并反馈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师生开展平等的交流和互动。

例如,在进行“气候的地方性分异规律”教学时,教师可以在创设情境后,及时放手,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结合北半球气候模式图(图2),在全球气候分布图(图3)里找出“不按常理出牌”的气候类型名称,并根据其自然地理特征分析该气候分布在此处的原因。

通过合作探究,学生不仅学会了运用北半球气候模式图来确定一般情况下的气候类型,还深刻识记非地带性的气候类型名称及其分布位置,而且小组内同学间的互助式讨论、思考和交流,让他们对非地带性气候类型形成原因留下深刻印象。

5.创造条件,加强地理实践

教育学家杜威曾指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和重组”,这正同地理核心素养中的“地理实践力”相一致。课堂上的手工制作、教具演示是地理实践,课后生活中的各种调查、观察和野外实习也都是很好的地理实践。但是对于选考备考的学生而言,野外实践实施的可能性并不大。因此,最佳的方案还是在课堂上提升地理实践力。

例如,利用现代科学技术,3D视图、Google Earth、ArcGIS等工具进行模拟和展示,或者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身边的素材进行模拟演示。以地球自转为例,笔就可以充当“地球”。学生笔尖朝下竖直手持笔杆,自西向东演示地球自转,从笔帽方向下看,可见“地球”逆时针旋转;从笔尖方向上看,可見“地球”顺时针旋转。

6.区域认知,精选典型案例

郑冬子教授认为“区域概念内涵丰富,理论价值超过地理学中其他任何概念[6]。”随着高中地理学科的发展,对区域定位的要求也不断变化,有效的选考备考就需要精准定位选考要求,并在大量题海中筛选符合考纲要求的区域分析试题来加以训练。

例如,2017年4月的选考真题第28题。图4为世界某区域略图。第(4)小问要求分析甲地所在国海洋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及渔业生产目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解答该题并不需要准确知道甲地所在国家的名称、周边邻国情况等定位信息,而是根据该国(即甲地)海域附近的自然地理环境状况,来分析渔业空间分布特征。考生在思考时应能够根据甲地西邻大西洋,判读出流经的洋流类型,并结合其性质,特别是从上升补偿流的角度来分析鱼类饵料来源。同时能从图中提供的河流信息来判断地表径流注入此海域后对渔业资源的影响,最后结合渔业发展的区位条件来组织语言答题。由此可见,区域地理的教学应侧重地理信息获取、地理问题分析等能力的培养。从知识角度而言,则应重视区域内系统地理原理的分析,弱化区域特征的记忆。

研究新高考的路还很长,随着新课标和新教材的实施,新高考的命题必然还会发生一些变化。文中的数据也仅是温州地区的部分学校数据,因为各地区、各学校的教学存在差异,教师的教学实施和备考也都有各自的思考和策略,所以因校治学、因班施教、因生定学显得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 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EB/OL].http://www.zjedu.gov.cn/news/26772.html,2014-9-19.

[2] 张家辉.试析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体系[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9):4-7.

[3] 袁孝亭.基于地理思想方法的地理课程与教学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0(7):82-87.

[4] 林培英,张冬梅.漫谈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出[J].地理教育,2016(3):4-6.

[5] 卢莹.培养地理核心素养  构建有效思维课堂[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7,31(2):118-120.

[6] 郑冬子.地理学中区域概念的分析[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1):69-72.


本文由: 莲池周刊杂志社编辑部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莲池周刊杂志社编辑部

2019-04-20

上一篇:基于应答视角下的高考地理试题分析
下一篇:关于新高考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