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池周刊版权信息

投稿邮箱 :bianji7@126.com

主管单位:河北省保定日报社

主办单位:河北省保定日报社

编辑出版:《莲池周刊》杂志社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1-0266

国内统一刊号:CN 13-1302/G0

期刊级别:省级

语   言:中文

周   期: 周刊

出 版 地:河北省

开  本: 大16开

投稿邮箱 :bianji7@126.com

在线办公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 : bianji7@126.com

地址 : 河北省保定市竞秀区东风中路1835号

网址: 《莲池周刊》杂志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中的逻辑常项

时间:2019-05-25  点击:926


       

吴学忠

逻辑常项是逻辑学中的一个概念,它在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中被广泛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考生的阅读障碍,构成了考生的答题难点。我们通过对逻辑常项内涵的揭示,对论述类文本阅读中逻辑常项特点的归纳和对“泛逻辑常项词”现象的分析,使考生能够对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有更深入的理解。

一、逻辑常项的内涵

在逻辑学中,每一个思维形式都包含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逻辑常项是思维的形式结构中含义不变的部分,逻辑变项是思维的形式结构中含义可变的部分。简单命题,例如“所有电影院都是放电影的”“有些学生不是三好学生”等,这类命题可以写成“所有S都是P”“有些S不是P”的表达形式,其中,“S”和“P”是逻辑变项,“所有……都是……”“有些……不是……”是逻辑常项。复合命题,例如“如果下雨,那么我就不去上学了”“或者中国队赢得冠军,或者美国队赢得冠军”等,这类命题可以写成“如果P,那么Q”“或者P或者Q”,其中,“P”“Q”是逻辑变项,“如果……那么……”“或者……或者……”是逻辑常项。逻辑常项在逻辑判断中含义不变,逻辑变项更像是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填充在逻辑常项组成的公式里。

从词语的角度来看,逻辑常项一般包括以下几类:一是把主项和谓项联系起来的连接词(是、不是、属于、大于等),二是判断中表示数量的量项(所有、一切、有的、有些等),三是模态词(必然、一定、或许、可能、必须、允许、可以等),四是连词(和,或者,如果……那么……,不仅……而且……等)。

从语句的角度来看,逻辑常项一般包括独立使用的状语(实际上,从……方面,例如等)、动词性谓语(说明,推动等)。

在一个判断中,逻辑常项语义稳定,与语境的联系较小,决定判断的性质。准确理解逻辑常项的含义,能帮助我们在高考语文中准确判定该判断的正误。例如“荫补是指在封建时代获得做官的权利”这个判断,看似正确,实则错误。荫补的定义是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有功而取得做官的权利。由此可见,荫补虽然是封建时代获得做官权力的一种方式,但是上述判断的逻辑常项为“是指”两个字,这就表示,后面的解释部分必须是前面概念的定义,两者必须是全同关系,因此上述判断扩大了范围,是错误的。

二、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中逻辑常项的特点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是以论述类文本为材料,以选择题为主要考察形式的题目。无论是文本还是题目都有很强的逻辑性,这符合高考大纲的要求,是未来高考的考察方向。而逻辑常项在论述类文本本身和题目设置上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体现出鲜明的特点。

首先,在论述类文本中,逻辑常项的使用都是为了更加准确地表达作者的观点。例如2017高考全国卷Ⅰ的论述类文本阅读中第三段有这样的表述“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其中“正是”这个逻辑常项的使用表明了目的的唯一性,排他性。

其次,逻辑常项的使用,让文章层次更加清晰。例如上述例文的第二段是这样表述的“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遇到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在这一段中,“从空间维度上看”确定了讨论的范畴,使段落在文章结构中的位置十分清晰。“因而”的使用表明前面所述内容是后文的原因,引出了本段的核心问题,即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的问题。“应以”说明该句是对核心问题的解说,“比如说”这一路标性的词语出现,则提示我们,后面的文字是举例论证作者对公平问题的看法的,通过对本段中逻辑常项的梳理,我们基本把握了文章的脉络,尤其是对于高考的论述类文本而言。因为高考的论述类文本是篇幅较长的论述类文章经出题者删改而成,而出题者在删改的过程中要使本无紧密联系的文字变成浑然一体的文章,就必定会用到逻辑常项这种跳脱出原文逻辑而本身含义稳定的词语,例如本段引文中“比如说”之后的内容在原来论文的结构中就和“比如说”之前的内容相距甚远。“比如说”这个词语的出现勾连前后,它的出现有一定的必然性,关注类似的逻辑常项,就会使我们能准确地划分文章的层次。

在题干设置方面,逻辑常项的使用,往往使选项内容呈现为对前半句与后半句之间关系的判断。如2017高考全国卷Ⅲ的论述类文本阅读第3题B项“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记忆”,“如果……就……”的使用,让选项的内容变为了对“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是否是“故乡已活化了记忆”的充分条件的判断。而该题C项“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中,“为了”“还应该”的使用,则使选项内容实质上成为了判断“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是否能是“保护乡村记忆”的一个条件。

三、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中的“泛逻辑常项词现象”

从逻辑常项的内涵出发,对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题进行深入分析,笔者提出“泛逻辑常项词现象”,即在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中,有一些词和文章语境的联系很小,其含义几乎不变,它们不属于常规的逻辑常项词,但它们在某个判断中的语义也确实没有发生变化,我们把这些词称为“泛逻辑常项词”,把这些高频次出现在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中的现象称为“泛逻辑常项词现象”,通过对“泛逻辑常项词”的理解,准确把握句子的核心内容。

例如2017高考全国卷Ⅱ的论述类文本中,最后一句是这样表述的:“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的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其中“昭示”“例证”两个词语的内容不会因为句意的改变而改变,可以被称为“泛逻辑常项词”。借助这两个含义稳定的词语,我们可以把握最后的一句的核心内容就是“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是明代文化演变的”和“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表现。

这样的“泛逻辑常项词”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类是逻辑学术语,如“前提”“例证”“论证”“阐释”“推理”等;另一类是社会科学类文章中的高频词语,如“启示”“影响”“观念”等。

在“泛逻辑常项词”这一概念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把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中的每一个选项都分解为“逻辑常项”与“逻辑变项”两部分,将本身含义在句意中不发生变化和几乎不发生变化,不需要通过阅读文本即可理解的詞语称为逻辑常项,将含义随句意的变化而变化,必须通过文本才可以得到其全部内涵的词语称为逻辑变项。那么对选项的判断就变成了准确理解逻辑常项与逻辑变项关系的问题。看选项中的逻辑常项与逻辑变项之间的关系是否等同于原文。

例如2014高考全国卷Ⅱ第3题B项“宋代政府引入行会管理方法,既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并按行业对经营者进行登记,又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进行质量把关。”这一选项的逻辑常项是“引入、既、并、又”,其余为逻辑变项。原文相关内容是这样表述的,“宋代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而行会必须对商品质量负责。……商人们依经营类型组成行会,商铺、手工业和其他服务性行业的相关人员必须加入行会组织,并按此行业登记在籍,否则就不能从业”。我们可以简单地比较,原文说的是“行会必须对商品质量负责”,而选项说的是宋代政府“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进行质量把关”,我们轻而易举地得出了结论,选项不准确,可是“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进行质量把关”是不是宋代政府的间接行为呢?如果可以认定其为宋代政府的间接行为,选项又何错之有?

我们仔细分析,发现B项确实不对,但原因并不是简单比较得出的,我们可以从逻辑常项的角度来考虑。“既、并、又”是逻辑常项,他们表示并列的关系,那么“既、并”后面所跟的内容都是宋代政府的直接行为,那么“又”后面所跟内容也应该是直接行为,而“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进行质量把关”至多只能看做是宋代政府的间接行为,所以这个判断是错误的,我们是通过对选项中逻辑常项与逻辑变项之间的关系来判断的。

总之,逻辑常项在高考论述文阅读中被广泛使用,它类似于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它确定了句式的结构,也确定了判断的性质。对逻辑常项及“泛逻辑常项词”现象的关注,会使考生在答题时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通联:河北正中实验中学。


本文由: 莲池周刊杂志社编辑部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莲池周刊杂志社编辑部

2019-05-25

上一篇:2018年高考数学全国Ⅱ卷第20题研究
下一篇:古人的“高考”录取书是如何送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