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池周刊版权信息

投稿邮箱 :bianji7@126.com

主管单位:河北省保定日报社

主办单位:河北省保定日报社

编辑出版:《莲池周刊》杂志社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1-0266

国内统一刊号:CN 13-1302/G0

期刊级别:省级

语   言:中文

周   期: 周刊

出 版 地:河北省

开  本: 大16开

投稿邮箱 :bianji7@126.com

在线办公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 : bianji7@126.com

地址 : 河北省保定市竞秀区东风中路1835号

网址: 《莲池周刊》杂志

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提问策略

时间:2019-06-02  点击:871


       

杨玉洁

2014年9月,教育部出台,国务院公布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其中取消高考“文理分科”的科目设置一项尤为引人关注。而在这种背景下,课堂提问运用得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和教学效率。意识到这一点,教师就要充分利用课堂的有效提问,激发学生,让其在兴趣的驱动下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本文将结合实例具体阐述高中语文课堂上的提问艺术,以探索优化策略。

总的来说,在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文理综合、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更强,因此在语文课堂提问中应该渗透学科交叉的意识,比如渗透历史学科的史学观点、政治学科的哲学观点以及理科的逻辑分析、推理演绎。提问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不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有效的提问不仅能调动学生的思维,还能促进理解,深化思考,进而提高学习质量,让教学事半功倍。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重视课堂提问,以此优化引导,让教学达到预期效果。

一、找准基点,学科渗透

在一个班级中,学生个体间存在明显差异,无论是认知能力,还是学习水平,都参差不齐。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要找准基点,灵活设计,注意对问题难度的把控,充分发挥问题的特点以引导学生,促进其思维发展。具体实施时,要根据学情分层,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提问方式,让他们在问题的引导下展开探究,融入课堂氛围中。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哪一种提问方式,都不宜太易、太难或者跨度太大。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调动其参与探究,最终导致其积极性受挫,无法推进教学。为了避免这一问题,就要结合实际,准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此灵活引导,让其在良好氛围中展开问题探究,让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如何才能把控好课堂提问的“度”呢?这就需要将知识的果实放在“跳一跳才能够着”的位置,以此调动学生,充分挖掘其潜力。如在学习《琵琶行》时,小序中“铮铮然有京都声”中的“京都”二字就是一个可以挖掘的知识点。教师可结合相关的历史知识,通过知人论世的方式,解读白居易的人生际遇、人生感慨。由此放射出的问题“点”更直接与主旨关联:“京都长安对白居易来说意味着什么?有着京都之声的琵琶乐曲对白居易来说为何如此动人心扉?”“最终为什么‘江州司马青衫湿?”因此,一节课的基点,就是我们开展课堂教学的着力点,也是激活学生思维的触发点。课堂问题的拟定,应该是细化的、具可操作性的、有实效性的。

在讲授爱国主义主题的作品时,教师可以介绍一些相关的儒家思想,从理想主义、集体意识、济世救民等精神品格中抽取出“忧国忧民”这一精髓。然后从这个角度进行问题的设置:“同学们所能想到的洋溢着爱国主义精神的诗篇还有哪些?”带领学生从屈原的“虽九死其犹未悔”到杜甫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再到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等答案中再发掘其历史渊源。这样,一部“爱国主义文学史”就在课堂上串联了起来。

二、注重严谨,发散思维

提问是高中语文课堂的重要教学手段,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能起着关键作用,不容忽视。意识到这一点,教师就要注重问题的严谨性,优化设计,充分发挥问题的作用,以此引导学生,促进其思维拓展与能力提升,最终落实教学目标,让课堂达到预期效果。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也经常运用提问引导,但是存在很多问题,像问题过多、问题过大等。这种情况经常会让学生思维混乱,难以跟上节奏,进而错失发展思维的最佳时机。为了避免这一问题,教师要注重问题的严谨性,结合实际灵活设计,科学展开。具体实施时,教师要充分借助提问强化师生互动,以此关注学段思维,让学生在有效的引导下深入思考,循序渐进,获得提升。比如在教《祝福》一课时,就可结合学情设计问题,首先问学生:“祥林嫂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环境?”对于这个问题,学生陷入思考,没有马上回答,于是教师就可提供“支架”,借助提问引导:“祥林嫂是怎么死的?”先让学生回顾文本展开分析,随后小组交流。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在班级巡视,及时指导,给学生提供一些铺垫性问题,像“分析祥林嫂周围人的行为举止”,这样一来,就能旁敲侧击,让学生通过对周围人形象的分析,逐渐明白祥林嫂这一人物的悲剧性,以此深化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最后,在讨论环节,教师要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给其提供表达、交流的空间,以此促进思维的发散、碰撞。由此,教师便能不断激发学生,让其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加深思考,克服畏难情绪。

这样的设计,不仅能激发学生,让其在问题和兴趣的双重调动下融入课堂,展开积极思考,还能活化课堂,将语文教学从枯燥乏味中解脱出来,以此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在问题的分析過程中提升思维,发展素养,达到教学的预期目标。

三、 强化互动,提升素养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两者的互动十分重要。师生互动不仅能促进教学,提升课堂效率,还能实现教学相长,以此优化课堂,有效落实新课改目标。基于这一目标,就要发挥提问的作用,强化师生互动,在给课堂增添趣味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由于经历、家庭环境不同,学生在阅读积累、体验方面有较大差异,这使得他们的感悟能力参差不齐,在面对同一篇文章时,学生们经常会有不同想法。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就要借助提问改善这种情况,以此帮助学生抓住主旨,在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发散思维,为更复杂的问题的解决奠定基础,以此提升课堂效率。在准备《沁园春·长沙》一课时,大部分教师都会遇到难题,即学生受到应试制度的影响,加之能力有限,在解读过程中只会一味翻译,缺乏自身思考,以致对作品的理解不深入。针对这一问题,我通常采取同伴互动的方式,借助提问启发学生,让其在问题引领下深入文本,展开思考。首先,可示范解读,用简洁的语言解释第一句的意思,之后引导学生参与。在这一过程中,我会先关注举手的学生,让其作为榜样解决问题,以此激励其他学生参与。之后,在学生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就可增加问题难度:“上阕‘看字统领哪几句?这几句中哪些词表现力特别强?”“下阕‘忆的是什么内容?与上阕内容有什么联系?”“如果说上阕侧重写景,下阕侧重写什么?上、下阕各着重表达了什么主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开展小组交流,最后在班级讨论,得出结论。这样一来,就能给每个人表达的机会,让每个人在语文课堂上体会表达、展示的趣味,进而展开探究。随着认知的深入,学生在互动交流之中逐渐得出结论: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气魄。作者蔑视反动统治者,表现出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这样一来,就能逐步激发学生兴趣,让其在问题引领下自主参与到教学中,也展示了自身的风采,实现能力的突破。

通过这样的设计,教师就能充分调动学生,让其在良好的氛围中讨论、交流,并在这一过程中使其思维得到发散、碰撞,最终实现学科素养的提升。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思维,及时引导,确保学生参与度,有效落实课堂目标。

总之,语文课堂是灵性的课堂,因为它承载了几千年的民族文化传统。因此,课堂提问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在实践中教师要在传统的基础上革新、突破,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其在探究中培养教师能力,提升思维,最终实现学科素养的发展,为终身语文学习奠定基础;在此过程中,新课改目标也就得到了落实。


本文由: 莲池周刊杂志社编辑部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莲池周刊杂志社编辑部

2019-06-02

上一篇:依法重德背景下,中学生如何提高自律性诚信高考
下一篇:加权赋分案:高考改革当远离长官意志